
"古代人如何處理污水"
——How ancient people treated sewage ——

古代都城的污水大致可分為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工業污水主要來自印染、造紙產業,生活污水主要指洗沐廢水。這些水污染會引發瘟疫蔓延、疾病流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在隋朝之前,古人處理生活垃圾以及污水以就地掩埋為主,慢慢的才開始有專人處理。到了唐朝,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關于污水排放和垃圾處理的法律。而到了宋朝,各項污水處理措施已經非常完善,其中以贛州北宋年間建設的福壽溝最為出名,當時的人們是如何處理污水的呢?
制
訂

法
律

《唐律疏議》中記載:“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疏議曰:具有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無罪,主司不禁,與同罪。謂‘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約,不禁者與犯人同座。”換而言之,如果隨意傾瀉污水或者亂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發現,需要面臨被杖擊六十的處罰。唐朝這些嚴苛的法律為后來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北宋初年,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予以治理工業污水。
西院開水池五所,五所置斗門,放水充洗濯物帛,遇使即開斗門,夜間下棧鎖閉……若開小池,置斗門,放水洗澤疋段,遇水混濁,退入護龍河,旋放清水。
——宋會要輯稿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先是明令“內金水河兩岸,即創置短墻遮護,不許放入濁污河水”,后又通過開小池和置斗門的方式來控制水練、過濾污水,同時還開鑿了退水溝渠,將染院產生的廢污水泄至宮城外的城壕中,以此減少對城內水域的直接污染。

南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宋高宗嚴令“諸軍統制官常切戒約,如違,重行斷遣。本部統領官失覺察,亦一例施行。仍仰李振差兵級一百人擺鋪廵捕。”然而政策實施僅兩年,開河兩岸居民又將糞土等生活污物丟至河中,讓河道再次堵塞。為此,朝廷不得不組織疏浚,其后不久,大理寺便制定法律“其有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輒將糞土瓦礫等拋入新開運河者,杖八十”。
為了保證新令的實施,朝廷又令城都監、打排岸、外沙巡檢等部門進行聯合執法,“常切覺察,如有違戾,許臨安府依法施行。”宋代政府還把對河渠的治理養護納入到官員的考核目標中。宋代政府對環境、水源衛生保護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修
建

水
渠


福壽溝,圖片來源于網絡
工程由北宋熙寧年間贛州郡守劉彝主持
是罕見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
對于生活污水,宋代政府多是通過修葺城內排水渠和地下暗溝的方式來將城內污水排放到城外流量較大的江河湖海中,任其進行自然降解。
陸游曾記載了汴京城內暗溝縱橫交錯且極為寬廣,“京師溝渠極深廣,亡命多匿其中。”可見,宋時汴京城內地下排污水道十分發達。這些排污水道將廢水排放到遠離市區的江河中,以此減少城市周邊水域的污染。江河水流湍急、循環較快,自凈能力較強,經過長時間的沉淀、稀釋及微生物分解后,逐漸恢復如初。
凈
化

水
質

除了對污水進行處理外,宋代還在一些城市中專門修建了簡易的水源凈化工程,用來保證城市飲用水不被污染。
如宋人程大昌在《雍錄》中記載汴京城內的飛渠時便談到,“于金水會汴之地,架空設槽,橫跨汴面,其制如橋。而金水河之水,乃自西橫絕,以東注乎五丈河也。”在水上“架空設槽”的目的即是為了防止水流交叉污染,保障了城內用水的潔凈和安全。

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我國古人在污水治理方面為今人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在提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今天,我們更是不能松懈。
我司會始終堅持“綠色、創新、誠信、共贏”的核心價值觀,肩負”讓每個鄉村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活更美好“的企業使命,堅定不移的為打造美好鄉村建設做出一番貢獻,為實現綠水青山的美好愿景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牛素嫻. 兩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衛生[D].河北大學,2009.馮驥強. 宋代社會污染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20.
首圖:南宋馬遠水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部分內容來源:杭州博物館(侵刪)
END
